总编下午茶:技术老男人的创业经

原创
网络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虽然自太一星晨诞生之日起,在应用交付这个领域就已经存在了强大的竞争对手,但显然,印朝晖采取的企业发展策略,并不是简单的跟随。他很明确地对我说:“竞争,并不是对手在做什么,自己也亦步亦趋。”

不知道是巧合还是什么,最近 “总编下午茶”做访谈的,都是和老杨年龄相仿的“老男人”——十几年的从业经验让这群人少了一些锐气和鸡血,但足够的阅历却让他们的思考更深入、决策更稳妥。和他们一起探讨技术创业和创新的心得和感悟,的确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如果身处的环境又是一个轻松的场合,那就更令人惬意了——我和印朝晖的聊天,就是这样的一个场景。

这是在著名的上地后厂村路,中关村软件园启明星辰大厦底层大厅被绿植覆盖,中间点缀着几个小茶几。4月北京的阳光钻过玻璃幕墙变得慵懒和温顺,这让我们的访谈更像一个朋友聚会了。

如何选择创业切入时机:做先驱不做先烈

[[165440]]

太一星晨创始人印朝晖(左一)

虽然我和印朝晖此前并不认识,但他的名字并不陌生。在国内的网络通信和网络安全领域,印朝晖可以说是知名的技术天才之一:上世纪90年代末,印朝晖率团队搭建了华为最初的VRP平台;2000年,印朝晖***次创业,带领团队做出了中国***台万兆路由器,在2003年被当时如日中天的港湾网络收购整合;2006年,印朝晖带领团队加入了启明星辰,并成功研发出了全系列万兆网关产品,包括UTM、防火墙、WAF等产品,该产品线也成为了启明星辰的核心支柱。

2013年初,印朝晖第二次创业,建立太一星晨,并成功获得启明星辰的投资。这次,他将目标指向了负载均衡和应用交付领域,并在2014年发布了当时业界***性能的T比特级应用交付平台。

其实,在抵达太一星晨前我一直在思考:他的两次创业、三次主导研发方向都如此顺利,这是如何做到的?尤其在切入点和时间的选择上,他的思路又是什么呢?

但在访谈过程中,印朝晖并没有直接回答我的问题,而是先剖析了太一星晨的核心竞争力——始终跟随着他的研发团队。

他介绍说,他和他的研发团队一直活跃在数据通信、安全和应用领域的融合这几个板块,因此,对于数通、安全和应用的融会贯通更加得心应手,所以,应用交付领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太一星晨核心研发团队的发展方向——由此,2013年,专注于应用交付的太一星晨成立了。

“那么,为什么三年多前那个时间点是合适的呢?当时F5已经相当成熟和强大了呀。”我问道。

印朝晖解释说,对于数据通信领域,其技术特点是有产业周期的,***大家竞争的其实是一个持续改善和长跑的能力。创业本身就是一个低概率的事情,这就需要创业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这个行业是不是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技术创新是不是要突破了。我们不能做太早,但又不能太晚——这就是常说的:做先驱,但不能做先烈。

我赞同这个观点,IT技术领域令人扼腕的先烈太多了。

印朝晖进一步解释说,无论是自己创业还是主导研发方向性决策,总有几个自身能够把握、不会轻易变化的确定性因素,包括研发团队的战斗力、市场规模、主要竞争对手定位等。其实早在十几年前,还在在港湾做四层交换时他就已经关注负载均衡,但当时市场容量比较小。到2010年之后,国内的市场容量开始起来了,差不多到15亿的规模,同时,几个市场主流玩家的定位和产品或多或少都存在不足——这个时候切入,你只要自身的研发战斗力足够强,产品足够好,就基本不会成为先烈。

3年的努力,证明了印朝晖当时的决策是成功的。目前在应用交付这个领域,除了F5、Radware、A10等几家传统国际企业,国内厂商深信服和太一星晨都处于***的地位——对于一家成立才三年的公司,这无疑是值得骄傲的。

企业发展方向如何把握:破局的关键在颠覆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虽然自诞生之日起,在应用交付这个领域就已经存在了强大的竞争对手,但显然,印朝晖采取的企业发展策略,并不是简单的跟随。他很明确地对我说:“竞争,并不是对手在做什么,自己也亦步亦趋。”

事实上,太一星晨成立之后,***年基本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了应用交付产品的研发上。依靠经年的研发积累,他们以令人惊叹的速度冲到了技术领域的***集团甚至是领先地位——当然,由于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技术研发上,在太一星晨最初两年的市场拓展中,并没有获得与其产品技术匹配的市场份额。

对于这个问题,印朝晖表示,他们内部对此也进行了非常深刻的讨论和分析,结论总结下来是两个方面:“***是我们跑得太快了,在还没拿到中学毕业证时就先学完了大学课程,虽然你知道自己很强,但没有参加大学考试的机会;第二是客户成长了,绝大多数客户的需求和关注点已经不在某个具体的产品技术上,而是更多的着眼于整体的业务、管理、解决方案等层面,这相当不利于新的单一产品品牌切入市场。”

印朝晖说,在这种环境下想要破局,必须做出从根本上颠覆传统产品模型的方案。

基于这些分析,从2015年起,太一星晨的公司定位发生了悄然的变化。一方面,仍然坚持在应用交付领域的持续投入,确保产品的技术领先地位,并持续向金融、运营商领域发起冲击;另一方面,太一星晨开始参与——也可以说是回到了——一个传统的产品领域——多业务融合网关。

印朝晖介绍说,某种程度上讲,太一星晨研发团队的发展历程就代表着中国多业务融合网关产品的发展历程——无论是当年在港湾网络研发多业务防火墙AIO-Hammer和将安全模块整合进去的核心交换机Bighammer6808,还是在启明星辰研发UTM产品,其实都是多业务融合网关的经典之作。而现在,印朝晖和他的团队认为情况与五年前、十年前并无本质区别:一方面用户特别是行业大客户的业务环境迅猛发展,从传统的业务网络架构迅速向虚拟化、云计算、SDN、SDDC演进;另一方面市场的主要厂商仍停留在功能模块、接口数量、产品资质等低层次竞争阶段,与客户需求的差距越来越大。

2015年,太一星晨发布TOMP开放式多业务平台。该平台将原有的各厂商自行研发相互封闭的架构改为了基于标准虚拟化层的开放式架构,将原来用于板间通信的交换芯片改成了用于SDN转发及L2-L7层流量调度的业务流平面,从而使TOMP成为可在云数据中心/SDDC业务环境下落地的、开放的多业务融合网关解决方案。

印朝晖这次的赌注,正在接受市场的考验。

弯道超车如何实现:品牌建设能力是瓶颈

时至创业第三年,显然,印朝晖依然没有把他的重心转向渠道和商务拓展。虽然作为创始人和CEO,他不可避免第要分出部分精力关注商业,但显然,他本人一直没有离开对技术和产品方向的细致思考。谈话间,印朝晖对竞争对手在金融、电信等行业的产品性能和应用情况了如指掌,但他的想法并不是和这些企业进行直接的性能竞争,他更希望的是可以借助云计算等趋势形成技术和产品突破,实现弯道超车。

我追问印朝晖,未来公司实现弯道超车的挑战在哪里?

印朝晖不假思索地回答:“品牌建设能力。”

这句话背后是他对自己技术和产品的高度自信。当我转过头问他,如何在商业渠道和品牌建设方面破局,他简单的说了一句话:“依赖、信任更专业的人来做。”

他感慨地说:“中国整个商业环境决定了对于创业者的要求往往是通才、全才,而不是一个专才。”这似乎是很多技术创业者的无奈,但,也是他们成长的必然选择。

不过随后,印朝晖又坚定的说,无论商业行为如何,品牌的建立最终还是依赖产品本身的品质,在各种噱头、概念、解决方案背后,必须以强有力的产品支撑,否则终归无法得到客户的认可。

我莞尔——无论怎么适应商业角色,像印朝晖这样的“技术老男人”,骨子里的烙印依然是“技术为王”,无从改变。

责任编辑:蓝雨泪 来源: 51CTO.com
相关推荐

2016-04-11 09:03:48

2016-08-26 10:53:58

华为ICTICT开放

2016-03-22 10:22:17

技术创新总编下午茶日志

2016-07-11 00:27:51

2016-05-03 10:04:08

UCloud云计算

2017-02-08 14:30:21

微软微软Azure云计算

2016-06-13 10:00:11

2015-12-11 10:07:37

四合院楼房云架构

2016-04-27 13:05:45

2016-12-29 10:19:36

思科数据安全

2017-03-07 10:45:31

2017-06-02 13:47:48

思科芯片

2017-04-20 09:32:55

思科互联网

2015-08-17 11:02:27

创业经历

2017-04-05 17:59:29

思科CTO下午茶

2017-07-03 16:41:20

思科运维

2019-07-18 11:17:53

数据

2011-11-14 16:15:05

iOS创业

2012-12-21 10:05:22

创业90后创业

2009-03-02 10:13:00

腾讯马化腾创业经验
点赞
收藏

51CTO技术栈公众号